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还存在地名本身以外很多方面的内容,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有的地名是地理环境的反映,有的地名带有纪念性,有的则反映一个阶段的价值取向。
仔细解读潜山的一些地名,总会在我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唤起我们对过往的美好回忆。这实际上就是“地名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很多人把地名当成寄托乡愁的原因所在。
“野人寨”里没野人。出潜山市区,向天柱山方向行进,不到10公里,就到了山脚下的野寨。野人寨里真的有野人吗?为什么叫这个野性十足的名字?关于野寨名字的由来,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这里原为野人原,因水系而得名。二说,相传早些时候这里有野人出没,时常糟蹋庄稼,残害生灵,老百姓苦不堪言。后来,在潜山任职的一位姓倪的县令,听说野人嗜酒,就定下计策,置办一桌丰盛的酒席,约请野人在洞穴里共同饮酒。等野人都已进入洞穴,即命随从将洞口封死,县令就这样与野人同归于尽,为民除了祸害。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已。三说,南宋时,元军大举南侵,中原不保。偏安于杭州的南宋朝廷力图保存元气,再谋恢复,号召江北军民在山岳地区结寨自保。刘源,字叔清,潜山城郊彭家岭人,“性慷慨,负大义,勇敢有智略”,被潜山军民推选为兵长。他联络山民,率先响应,于公元1265年(宋咸淳元年)在天柱山修筑山寨,“春则出耕,冬则入寨”,据险固守,举兵抗元,坚持战斗十余年。天柱山的西关寨口石壁上的石刻,至今犹存,记述的就是这段史实。天柱山的入口处每一谷口,就有一座山寨把守。因为刘源身材魁梧,方面大耳,一脸杀气,外号野人。天长日久,当地人便称此寨为“野人寨”,野寨的地名从此传开。据史资考证,这种说法比较可信。
“水吼岭”的水真会吼。水吼岭的名字,由来已久。明代嘉靖丙午年(1526)官员杨世瑞,十分欣赏这个带有野趣的地名,挥毫写下“水吼岭”三个大字,镌刻在水吼上街头的莲花石上,至今依稀可辨。发源于岳西县与霍山交界的黄冒尖与公界岭之间的潜河,经过溪沸滩、白马潭,一路狂奔,绕过象鼻石,撞击街头莲花岩,如狮吼雷鸣。加之天柱峰下汇集的各路山泉,经割肚河流向街后的上下龙潭,形成近百米落差的瀑布,声震山谷,吼声不断。两河交汇处,就在水吼上街与中街之间。每逢山洪暴发,附近的乡亲们都会成群结队来到两河之间的半岭处观洪峰,听涛声。一时间,水吼声此起彼伏,山鸣谷应,身临其境,“水吼”果然名不虚传。近些年,河流越来越消瘦,流势显得纾徐、平缓,已经见不到当年那种奔腾咆哮的气势了。
“逆水”的水向西流。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有诗云:“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诗句朴素、凝练,富有哲理,告诫人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有意思的是,潜山黄柏山区的原逆水乡,河水自东向西流淌,真的是“逆水”,成为一大奇观。这是因为这里的山势造就了东高西低的独特地形地貌,导致“一河春水向西流”。民谚“骑狮捉虎出龙关,返河逆水上天堂”,说的就是逆水所在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