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棉签、不可降解的快递包装……这些常见的塑料制品最近登上了黑名单。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称为升级版的“限塑令”。4月29日,修订后的新固废法审议通过,也增设了塑料制品的相关规定。与12年前的“限塑令”相比,这一系列新规定不再只针对塑料购物袋。
在安庆,以往早点摊、农贸市场和商超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主要消耗地。电商发达的今天,塑料及一次性制品的使用范围愈发扩大。在获得昔日无法想象的便利时,由快递包装盒、塑料袋等造成的污染也在升级。此时此刻,还有多少人记得12年前的一条限塑令。
限塑令不断升级之下,我们离绿色生活究竟有多远……
塑料袋如影随形
几根葱、两块姜、少许蔬菜和肉类……别看东西不多,菜市场的卖家会娴熟地一边过秤一边分装好,倘若一次买的食材多,热情的商贩还会主动送你个大塑料袋让你东西装在一起。“限塑”12年了,这样的场景,我们依然常见。
连日来,记者在城区几家农贸市场走访看到,塑料袋依旧是包装主力,也有老年人使用推车或者使用环保布袋,但寥寥无几。农贸市场使用的塑料袋多数来自批发市场。记者来到光彩批发市场,看到百货店摊位均有销售各式各样的塑料袋。黑红蓝白塑料带摆成几排,旁边摆放着10元一包共计400个的全新断点式塑料袋,不少塑料袋并无标识。
2008年,“限塑令”正式实施规定,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到今年已经实施了12年,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在安庆城区,除了大型超市、商场对塑料购物袋实施收费外,其他诸如菜市场、餐饮店等多没有严格执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尤其在菜市场和路边摊,不少摊主用无生产厂家、无统一标识、无统一规格的“三无”塑料袋装食品,给市民带来健康隐患。
“有偿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控制使用的有效办法。”大润发安庆店客服经理徐业伟告诉记者,非节假日卖场每天出售塑料袋300余个,节假日出售500个左右。这个数字远不及免费提供的生鲜类塑料包装袋消耗量。“我们发现有些顾客使用多个免费塑料袋包装一件物品,或者将免费提供的塑料袋带回家。”徐业伟说,限塑12年,大家对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习惯在改变,但还需要持续的引导。
新业态下寻找平衡点
老问题未根治,新问题又出现。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发展,塑料包装成为新业态的刚需,这给“限塑令”带来新的挑战。2020年,升级版“限塑令”率先在部分地区和领域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不可降解的快递包装、吸管等五种塑料制品首当其冲。
6月3日中午,记者人民路一家菜鸟驿站看到,取件的顾客迫不及待将包装盒打开,拿走物品后,剩余一地垃圾。“通常每一件快递都会产生塑料垃圾,如果是生鲜或者易碎物品还会有大量的塑料泡沫垃圾。”快递员李伟告诉记者,这些包装盒以及塑料袋毁坏率高,通常不会再利用。
记者了解到,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递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快递物流行业人士分析,从物流行业趋势来看,企业推广绿色环保的循环包装箱的行为值得肯定,但在短期内,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现状很难被改变,还需行业和机构共同努力。
人人都是环保的践行者
“不用塑料制品,我用什么装外卖?”一家位于吾悦广场街区凉皮小吃店的老板付俊先生提及限塑令有些无奈。入驻外卖平台后,因为物美价廉,付先生的生意蒸蒸日上,每天到了饭点,店里所有店员都忙得顾不上吃饭。在以外卖为主营业务之后,付先生的凉皮小吃店越来越离不开这几样物品: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及餐具。“使用可降解的包装盒成本很高,我们也希望能够包装减负,可稍有不慎,因为包装不够完好会遭到顾客差评。”餐饮行业从业者表示,让外卖包装减负需要多方支持配合。
“从前买菜用绳子拎,后来用竹篮子,现在用塑料袋拎。但也有人环保意识强,使用布袋,这是习惯。”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赵宽博士认为,好的习惯需要引导,政策的落地需要多方达成共识。市民对塑料制品的危害认识不清晰,环保意识没有明显提升,是限塑令如风过耳的症结。政府要做好相关宣传引导加强监管,严格监控生产与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要让“限塑令”令行禁止,达到治本之效,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记者 刘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