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茶香溢满致富路——太湖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20-05-06 14:37:16 | 来源:安庆新闻网

调整大小 eab2b0125449459da4eff1b69e29040c.jpg

多年来,太湖县一直将茶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科技引领水平,积极引导广大茶农和能人大户投身茶叶产业发展,着力推动“茶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一乡一品”强品牌

地处深山区的太湖县北中镇是全县重点产茶大镇,被评为全省“一镇一品”专业镇和茶产业集群镇,而毗邻湖北英山县的望天村则是三年前被国家农业部命名的茶叶“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自2006年以来,该村紧紧抓住县政府实施农业连片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正确引导农民连片发展茶园。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茶园面积4920余亩,其中无性系优质茶园1610亩,亩产值4000元,全村茶叶总产值达到1968万元,人均种茶单项收入为7494元。

“刚开始,村里组织村民代表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到隔壁的湖北英山县参观学习种茶的先进做法,及时召开组长和全体村民代表大会,将全村所有的茶山重新划片,对整个茶园进行改造,重新种植,再分给农户自己种自己管,这样就不断增加了村民种茶的积极性。”村干吴金学说。

“三年后,茶农就体会到了种茶带来的明显经济效益,每亩茶叶产值在3000元至4000元,茶农年均收入在1万元左右。”

“镇里通过政府引导、政策倾斜、技术支持、资金补助和能人带动的方式,积极鼓励农户种植茶叶和村级集体发展茶叶,创品牌、拓市场、重民生,已走出了一条茶品优、茶乡美、茶农富、乡村兴的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力打造茶香小镇,振兴状元故里,巩固脱贫成果。”该镇镇长汪学平告诉笔者。

据统计,北中镇现有茶园面积达3万亩,茶叶专业合作社13家,茶叶加工厂48家,年加工各类名优茶、绿茶1.5万吨,产值达1.1亿元。“茶产业”已名副其实成了北中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要支柱产业,并不断涌现出大量的茶叶生产、加工、经营大户。

时值茶叶采摘、加工之际,笔者来到北中镇北香茶叶加工厂,感知了茶叶的加工制作过程。

“茶叶的制作过程总体上分为三个步骤:杀青、揉捻、烘干。而前两步最为关键,杀青要杀到焦变,茶叶才有香味,揉捻必须成形,茶叶烘干以后才又香又好看。”制茶师傅吴锐告诉笔者。

“制作天华谷尖茶,一般的都是一个芽,最多是一叶一芽。制作太湖禅茶是两叶一芽,而加工普茶是三叶一芽。”

品着茶叶的芳香,笔者来到被誉为国家级茶叶“一镇一品”专业示范镇的寺前镇,所见所闻尽是一派采茶、制茶的盎然生机景象。

该镇地处花亭湖畔,气候宜人,最适宜于茶叶的种植。因此,全镇茶园大多分布在山坡谷冲、茂林翠竹之间,浸润于风光秀丽、山花云雾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茶叶的独特品质,既是太湖县部优名茶“二祖禅茶”的研发地,更是“二祖禅茶”的盛产地。截至目前,全镇15个村从事茶叶生产农户有6602户,占总农户数的83%。全镇茶园面积达2.1万亩,占全镇农产品总种植面积的86%,开采面积达17626亩;良种无性系茶苗育苗基地3个共120亩,年出苗数1000万株,居全县首位。年产干茶700多吨,产值达1.5亿元,占全镇农业经济总收入的67%。全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家庭农场116家,种植大户48户,成了脱贫攻坚的主导力量。茶叶销售走“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厂+农户”的模式,与龙头企业签订供货协议,不仅保障了全镇茶叶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极大地助推了农民收入尤其是贫困户收入有了稳定的大幅提高。据统计,全镇15个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83户,其中拥有一亩以上茶园的贫困户有1943户,占比达75%。

“黄茶白茶”强特色

太湖县在全力推进茶叶发展、振兴茶叶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茶叶发展思路,转变茶叶发展思维,提升茶叶发展的多元化、标准化。从2013年开始,该县结合荒山开发、能人带动,逐渐从浙江安吉引进了白茶和黄茶特色产业发展,已在牛镇、寺前、汤泉、刘畈、北中等乡镇示范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仅牛镇镇的黄茶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

日前,我们来到牛镇镇南阳村黄茶基地,放眼望去,漫山金黄,60多位村民正在采摘新茶。

“一天摘茶十二个小时,每小时十块钱,一天能有一百多块钱的收入。这个采茶旺季,在家门口打工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一季茶叶摘下来,差不多能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特别是家乡这些年发展茶叶越来越多,帮人管护茶园、采摘茶叶,经常都有些收入。”正在背着小竹篮采茶的村民杨彩凤高兴地说。

“我是2014年过来开发茶园的,气候、土壤都适合黄茶的发展。这些年,地方政府和老百姓都很支持,茶叶见效也比较明显,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市场行情也比较看好。”南阳村黄茶基地负责人方琴良说。

“采茶旺季,有时有100多人采茶,其中贫困户就有二三十人,有的贫困户长年在茶山干活,每年收入一万多块钱。全年要发村民劳务工资五六十万元。”

据了解,牛镇镇按照“一村一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积极谋划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力争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效、五年稳收益”的目标。目前,该镇已在龙湾、南阳等村发展黄茶基地5000余亩,每个基地均建有茶叶加工厂,就近进行加工、包装,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近些年,牛镇把黄茶作为主导产业,已经带动贫困户300多户,户均增收8000块钱左右。为了扶持黄茶产业发展,镇政府一方面争取相关项目、资金投入近500万元,用于改善道路,新建排水沟、滴灌站等基础设施;一方面努力提升品牌建设和茶叶品质,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了牛镇黄茶的品牌,建立了品牌店,积极畅通茶叶销售渠道。”镇长查先华告诉笔者。

不仅如此,笔者在汤泉乡苗石村800亩黄茶基地看到,每天都有几十名当地村民采摘黄茶。她们一个个手法娴熟,动作敏捷,正所谓“十指撷新芽,双手蝶翻飞。”不一会的功夫,身上的背篓里已是金黄一片。

“主导产业”强发展

自古以来,太湖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太湖就产茶,明清时期太湖所产的“芽茶”列入户部贡品,其产于境内天华峰一带的“南阳谷尖”享誉皖西南。公元561年,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创制的“二祖禅茶”在当时也是颇具影响。太湖茶与禅宗文化有密切联系,茶禅一味,演绎着“太湖茶”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先生亦曾为故乡天华谷尖茶挥毫赋诗,给予了高度评价:“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该县茶叶新型主体不断涌现和壮大,全县现有规模涉茶主体4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9家、省级茶叶示范联合体2家、省级茶叶示范社和家庭农场各2家、市县级各类主体31家,引领和支撑着全县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全县茶叶品牌成长较快,主打的“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品牌颇具影响。

“协会自去年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天华谷尖、二祖禅茶广告语的征集活动,统一设计制作了太湖茶业包装,进一步提升了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的品牌效应。今年将大力开展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的品牌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茶叶展销会、推介会和茶叶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茶农的种茶制茶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实现全县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可持续发展。”该县茶叶协会会长程勇说。

截至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2万亩,其中9.67万亩认定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可采茶园总面积10.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4.9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0%。全县已有茶叶初级加工厂146家,其中拥有SC认证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8家。去年茶叶总产3740吨,产值4.03亿元,其中春茶产量1530吨,产值2.79亿元,夏秋茶产量2210吨,产值1.24亿元。天华谷尖先后被评为省优名茶、部优名茶、安徽省名牌农产品,2008年获安徽省十大品牌茶称号,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被农业部列入名特优新目录,已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2004年二祖禅茶获“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17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多次在茶叶博览会上摘金夺银。天华商标已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天华牌名茶以其优异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品位在业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据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正友介绍,全县茶叶发展近三年来每年均以5000亩的速度在增长,茶厂三年已经新增20座。全县在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的发展之中,切实加强对新发展茶园和老茶园的精细管理,加强绿色防控以保证全县茶产品的质量安全;不断加快清洁化标准化茶厂建设,加快茶产品的开发,形成茶产品的多样化规模化,尽快建成县级干茶市场和乡村鲜叶市场,为乡村振兴搭建更为广阔的致富舞台,孕育更为美好的丰收希望。


(通讯员 刘辉 胡治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