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晓鼠头骨化石模型
东方晓鼠头骨化石标本
鼠无大小皆称老,鹦有雌雄都叫哥。十二年一个轮回,鼠年又到了。千百年来,人们都喜欢“老鼠老鼠”地称呼这帮小家伙。在这个特别的年份,我觉得我有必要亮个相,在此之前,允许我先卖个关子:您知道最老的老鼠是谁吗?换种问法,您知道老鼠的祖先是谁吗?
要寻找这问题的答案,就要将时光推回到大约5500万年前了。那时候的潜山市,有连片的沼泽地和间或的湖泊,植物撒了欢地疯长,那叫一个草地莽莽,翠绿欲滴,灌木丛生,枝叶相连,树木参天。
这个时间点,这个环境,那是肯定没有人类什么事了,动物就特别多。它们成群结队追逐于草地灌木丛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成千上万年,对于人类来说,那是漫长的岁月,而对于地球来说不过是坐了一会儿,伸一下懒腰的功夫罢了。
它就真的伸懒腰了——后来,地壳运动,洪水横溢,再后来又河水干涸,地貌变迁,如此循环往复。那些平时疾走如飞的动物和在水中游弋自如的龟鳖等,由于不适应自然变化而大量死亡,随之被沉积物掩埋于地下。
它们就这样消失了,好了,故事完结撒花了。哈哈,开个玩笑,属于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些动物遗骸、壳甲、遗迹等,在地层内受到氧化、热力、压力等因素相互影响作用,有机体迅速分解腐化,终于挥发掉,其中某些倔强的无机物偏偏不愿意腐烂分解随风消逝,反而和外界矿物质起交替作用,因而仍保持原来形状和结构,形成化石。其中,就有一只啮齿类动物的祖先,即便生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在身后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这一埋,就是5000万年啊。我,东方晓鼠化石,是时候“C位”出道了。
那是197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开拓者之一李传夔先生,深入到潜山市一个叫作杨小屋的小村庄附近采集化石。而一块鼠类头骨化石的发现,让这位见多识广的专家感到十分惊喜。
这个化石有什么特别呢?有一对大门牙,退化的颊齿,可能具有雏形的“啮”的机能,其状酷似啮齿类。李传夔先生说,叫它东方晓鼠吧。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名字,无疑寄托了李先生许多的期待:“东方晓鼠的发现对啮齿类的起源问题犹如东方旭日,朦胧欲晓了。”
李先生是对的。我不出现,东方晓鼠证明能坐实啮齿类老祖宗的辈分?我不出现,怎么推翻了西方学者“啮齿类起源于北美”的论断?我不出现,原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周明镇又怎么会评价潜山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州哺乳类的发源地”呢?老乡们,咱们该骄傲时还是要骄傲一下,不是么?
专家说文物:“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属61种(含9个未命名的种)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动物最为丰富,共有33属46种(含7个未命名种)。”潜山市博物馆馆长陈立民介绍说,特别是1971年采集于潜山县黄埔镇杨小屋,保持完整齿列的头骨前部化石,经过李传夔先生研究定名为“东方晓鼠”,表示该化石对啮齿类的起源问题有着重大启示。
而原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周明镇说:“潜山是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