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一本旧杂志背后的爱民故事

时间:2019-12-12 14:37:17 | 来源:安庆新闻网

■阅读提示

每一种杂志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承载着记忆。在宿松县公安局退休干部张学元家里,至今仍珍藏着一本1984年由安徽省法学会编印的第六期《安徽法学通讯》。35年来,张学元老人不管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下来,始终把这本杂志当宝贝一样珍藏着。

老人与这本杂志到底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这本杂志里面又记载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笔者走进了老人在宿松县孚玉镇宿松路附近的住所,听老人讲述这本旧杂志背后的往事。

重新曝光 l_CB20191211160525773036_02.tif.jpg


帮教违法青年险些蒙冤

抬起的手在不停地颤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即使身体状况不怎么好,年过八旬的张学元老人,依旧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谈起往事激情满怀。

20世纪七十年代,宿松县许岭镇叫许岭区,管辖五个乡镇。1971年2月,时年33岁的张学元被组织上安排到许岭区担任人保助理员,1980年转为公安特派员,1982年6月许岭派出所成立,他担任所长并兼任许岭区副区长。

张老回忆,担任所长3年期间,当时经过十年动乱后的许岭区,社会治安十分复杂,青年违法现象较为普遍,全区54名帮教对象,虽然有的多次受过公安机关打击处理,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恶性循环不已。大家都认识到这是忽视帮教工作造成的现状,而忽视帮教工作又涉及多方面因素,最主要的是大家的“手脚”受到极左思想禁锢,不敢放开手脚做事,担心帮教太热心,别人会说自己敌我不分。他没有理会这些,主动带领所里民警向辖区54个帮教对象伸出关爱之手,帮他们借贷款、找工作和学技能。因为频繁地与帮教对象接触,一些不理解他工作的人,认为他是在袒护、包庇他们,是敌我不分。后来,一纸“人民来信”,将他的事情写到省公安厅,厅里立马派人赴许岭蹲点调查。经过两三个月的走访调查,调查组查明他帮教的对象都是基层群众,不属于敌人范畴,认为他的做法是好的,并把他的做法和事迹形成报告,上报到厅里。

事实证明,张老的做法是对的。1983年8月26日,在全国“严打”统一行动日中。当时,该县八个区共抓了900多人,而在许岭区仅抓了20多个。

1984年,公安部在山东召开全国社会综合治理会议,张老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会议,并第一个就帮教工作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出发前,厅领导问我,明天是你第一个发言,怕不怕;我回答说,不怕,只怕讲不好普通话。”回忆参会的经历,张老一脸的骄傲。

“帮人先帮‘心’,安‘心’先安身,关键在于‘诚’,这个‘诚,’表现在对待帮教对象,要似父母对待子女、医师对待病人、老师对待学生那样真心诚意,处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消极变为积极,把阻力变为动力;做到这样,对社会对家庭都有好处。”张老说。

1984年9月,安徽省法学会编印的第六期《安徽法学通讯》,以《精诚所加 金石为开》为题,大篇幅刊登了许岭派出所帮教先进事迹。

违法青年成了“万元户”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是他挽救了我,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我家现在。”许岭镇滴露村前屋组居民朱润友曾是张学元结对帮教的对象之一。谈起张学元,年过六旬的朱润友仍对往事念念不忘。

38年前,朱润友还是一名20出头的小伙。那时,他不务正业、嗜好赌博,不但是派出所的“常客”,而且因输钱倾家荡产,老婆成天闹着要离婚。在张老的教育、感化、挽救下,他不但走上了正道,而且当上了专业的货车司机。两年后,他通过跑运输,家里盖了五间瓦屋,银行有几千元存款,一下成了当地的“万元户”。

“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是那个时代的标杆;当时,城乡居民普遍不富裕,米价只要一毛多一点,肉价八九毛左右,1万元钱可以买很多东西。”张老介绍说。

王保是张老帮教的另一个对象。那时,因父亲在极左年代受到错误处理的影响,从此家贫如洗。只有15岁的他,觉得人生茫然,悲观厌世,于是不务正业,靠骗钱、扒窃为生,曾被公安机关拘留过,但放了又干,破罐子破摔。

1981年,张老在工作中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多次上门开展帮教工作,但收效甚微,他总是三天两头往外跑,重操旧业。张老和同事及时研究了原因。原来是他回家后,无处安身,因而不能安心。怎么办?他和同事立即采取了三条帮教措施。一是帮助他搞清父亲的冤案,使其父亲的冤案得以平反;二是帮助他解决栖身之所;三是帮助他找个待业之处。

在张老无微不至的帮教下,王保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不但改掉了身上的恶习,而且主动加入派出所组建的治安联防队。

20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许岭区居民熊某在陈汉区将妻子杀害后潜逃。在接到熊某潜回许岭的举报后,王保第一个骑自行车冲在前面,追至一个叫大咀村的地方,发现熊某往田埂上逃跑,他就跳下自行车,跑步追出三四里地,他只身在一处山林里,将熊某抓获。

如今,年过五旬的王保,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里盖上了楼房和购买了轿车,他还与人合伙办了养猪场,存栏母猪达到400多头。他的养猪场常年安排贫困户就业,成了当地知名的产业扶贫基地。

“许岭派出所协同有关部门积极鼓励、支持农村失足青年向专业户发展,走劳动致富道路的做法值得提倡,它不仅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失足青年的生活出路问题,也是促进失足青年改邪归正、维护社会治安的一个有效举措。”1984年6月21日,《安徽日报》针对报道的许岭区派出所帮教工作,专门作了“编者按”。

退休不忘帮扶困难群体

1998年6月,张学元从宿松县公安局政委的岗位上退休下来。

退休那年,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担任政委十多年来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那就是去千岭乡义乡村看望一户困难家庭。

1988年,他在担任县公安局政委期间,参与处理了一起溺水事故。当时,千岭乡义乡村一名男子在水上作业时不慎溺水身亡,留下身体有残疾的妻子和三个身体也有残疾的子女。

没有丈夫,她该如何撑起这个家?直至退休,这家人的境况,成了他心中怎么也放不下的牵挂。

那天,他专门买了米,买了化肥,还带了爱心款,登门看望了这个特困家庭,还反复叮嘱随行的乡村干部,一定要通过落实国家政策,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

2010年,张老赴柳坪山区开展帮扶活动中,得知柳坪乡长溪山村有对兄妹,父亲早年在一起建筑事故中身亡,母亲改嫁远走他乡。当时,两人都在高中读书,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境地。他毫不犹豫,当即伸出结对帮扶之手。在他的资助下,兄妹俩都考上了大学。

退休20年来,他的爱心足迹遍布宿松县各个乡镇,哪里有人需要救助,哪里就有他播撒爱心的身影。

2017年的一天,他在县城一家手机维修店维修手机时,发现修手机的男子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家庭十分困难。当时,男子还患有甲亢病,服了很多药不见好转。了解情况后,他默默记在心上。回家后,他动用一切关系,费了一个星期时间,终于打听到治疗甲亢的一种草药。后来,他自己掏钱购买的一麻袋草药送到男子家里。服用半年后,男子的病居然治愈了。如今,男子改行开起了出租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个人,哪怕是去说一句温暖的话,或许就能够点燃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村庄的希望。”虽然八十多岁了,张老还不遗余力地在扶贫助困的道路上前行着。


(通讯员 孙春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