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政府大楼前,“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八个大字异常醒目;
在合肥2019年新版对外宣传册中,被摆在首位的是“创新合肥”;
在合肥城区的楼宇标幅、地铁电子屏上,“创新之都”“东方硅谷”“科技之城”等字样随处可见……
从2004年国家首个创新试点城市,到2009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2017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十几年间,合肥三连跳迈向“创新之都”。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合肥身着“创新”舞衣,扮演着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角色。
原始创新——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2017年1月,合肥收获一个重量级金字招牌——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城市。
此后,合肥的创新基因充分释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出靓丽答卷:
实现18个量子比特纠缠、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喷涌而出。
在此之外,合肥还在加快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共“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以及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为长三角建设国际创新高地提供科技基础支撑。
当前,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合肥以其“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活力,融入、助推、领航: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设施,打造基础研究、创新资源策源地,为长三角地区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和前沿高科技成果共享。
中科大与中科院上海物理所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墨子号”“天宫二号”空地量子密钥分配专项等重大工程任务,同步辐射实验室与上海光源共同研制了多台关键设备。
目前,全国一共建成15项“大装置”,合肥就包揽3项,计划还将建成5项,将使合肥未来继续稳居全国科创“第一方阵”。
“原始创新往往投入大、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但一旦成功,其回报远远超过一般创新。”合肥市科技局副调研员王明忠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合肥已投入近60亿元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去年还设立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包括大科学装置在内的科研项目建设。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合肥将继续深化与上海张江科学中心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运行机制上的交流合作,共同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跑出合肥创新“加速度”。
机制创新——
打造持续创新“发动机”
一年前,作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智能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从传统电力产业迈向工业机器人新兴领域,科大智能借助G60科创走廊平台效应,与上海松江联手做了一体化尝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孵化基地。
一年后,在科创产业园区的科大智能展厅,机器人手臂安装汽车零件的视频,吸引了很多人关注。
此外,科大智能正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开展合作,共同建设机器人研究院,通过健康服务、智能诊疗类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解决社会医疗难题的同时,带动机器人相关附加值产业落户长三角。
这只是缩影。
推进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要素流动、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打造长三角持续创新“发动机”,合肥正走在路上:
“引进来”——通过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对外合作项目,支持本地企事业单位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领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每个项目支持100万元;通过天使投资基金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合肥创办企业;依托长三角知名高校品牌优势及科研实力,完善合肥产学研系统布局,与全国18个知名科学院所建立了23个协同创新平台。
“走出去”——鼓励在肥高校及科研院所走出安徽、融入长三角,先后支持中科大设立上海研究院量子中心;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在超导材料、医药化学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在常州市设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开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发。
“融起来”——推进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物联网);参加上交所G60科创走廊科创板服务基地建设;发布首批1796项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清单……
“包括合肥在内的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陆续开放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南京的企业在合肥租用设备,我们按照年度支出的20%给予补助,补助最高可达200万元。”王明忠说,今年合肥还试点科技创新券的互认互通。
以G60科创走廊建设为契机,合肥积极构建共商机制,融入长三角“创新圈”步伐不断加快。
产业创新——
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产业体系
作为生于合肥、长于合肥的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科大讯飞将“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扎根”到了上海的各领域。
由上海市公检法系统和科大讯飞共同打造的“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206系统)”,可解决刑事案件办案中存在的证据标准适用不统一、办案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被认定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革软件”。6月1日举行的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省一市高院与科大讯飞确定开展深度战略,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法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
“科大讯飞与上海的合作可谓全面开花。”科大讯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科大讯飞已列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与上海多所高校协同研发,在机器翻译、人机耦合的同声传译、翻译辅助训练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合作。
不仅仅是科大讯飞,产学研一体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创新产业体系中,合肥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近两年,合肥支持龙头企业在长三角优化布局、提升能级,科大讯飞、中科智能等企业率先在长三角城市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支持本土企业拓展长三角销售市场,四创电子、国祯环保等企业产品在江浙沪市场占有率达40%。
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合肥也依托创新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华三、网易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合肥。
与此同时,合肥鼓励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领域,牵头筹建G60科创走廊新能源汽车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集成电路领域,参与建设集成电路产业跨区域平台“长三角ICC联盟”;人工智能领域,安巢经开区与青浦工业园签约全面战略合作,启动组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下一步,我们将巩固提升合肥在新型显示等产业的领先优势,打造长三角领先的‘芯屏器合’新兴产业集群板块。”合肥市发改委有关人员介绍,同时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抢占先机,力争在未来产业培育上领跑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