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以来,在宿松县汇口镇团结村平整连片的玉米地里,一辆大型玉米青储收割机来回穿梭,张开“大口”咬进一根根玉米秸秆,然后“吐”出一堆堆粉碎了的秸秆。这些粉碎了的秸秆经过处理后,成了喂牛的有机饲料。
8月29日,宿松县汇口镇团结村种养基地组织青储收割机收割玉米秸秆。通讯员 孙春旺 摄
2013年,养殖大户罗敏建造了3座钢构大棚,从外地引进60头优质品种肉牛,进行产业化养殖,并成立了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2014年,他积极响应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流转230亩耕地,投资十几万元,购买了玉米青储收割机、粉碎机等机械,打出规模化种植玉米、机械化收割玉米、科学化处理秸秆、生态养殖肉牛“组合拳”,不断完善集玉米种植、秸秆加工、肉牛养殖于一体的“产业链”,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这几天,天气比较好,我准备把地里的玉米秸秆全部收上来,集中堆在一起,然后利用挖土机反复进行碾压,形成一个高高的堆,再将包膜将它们全部密封起来,通过地窖式发酵产生的热量,杀死有害病菌,使它变成有机饲料。”罗敏说,他要趁着这几天天气晴好,多给肉牛储备些口粮。到了9月下旬,就要在地里种植小麦了。
去年,罗敏通过承包的230亩耕地共出产玉米秸秆920吨,并向当地农户收购玉米秸秆400吨、水稻秸秆600吨,然后,通过粉碎、装堆、发酵等程序,将其全部加工成有机饲料,喂养肉牛。
“利用秸秆养殖肉牛,既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肉品质,又能让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户收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去年,罗敏通过常年给肉牛喂养秸秆有机饲料,共出栏肉牛209头,创产值430万元;并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共向当地6个农户收购玉米秸秆400吨、水稻秸秆600吨,6个农户共获得30万元的经济收入。今年,罗敏的肉牛养殖基地又扩大了,存栏206头,已出栏肉牛120头,预计总产值超过600万元。
“以前,大家为图方便,基本都是把秸秆一把火烧掉,每到秋收时节,到处都是漫天浓烟。现在,秸秆能卖钱,谁还舍得烧!”宿松县农业农村局生态能源股股长张友中说,经过多年大力宣传,宿松县农村居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事秸秆收购、加工和利用秸秆养殖的农户、企业越来越多,已形成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