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赢得Z世代共情共享,主流电影为暑期档火热高开

时间:2021-07-14 09:37:57 | 来源:安庆新闻网


《中国医生》《革命者》《1921》等主流电影正在热映。制图:李洁

截至7月12日,根据灯塔专业票房数据,中国电影市场本月票房已达12.3亿元,其中《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等主旋律大片为首的国产片票房约为11.9亿元,以96%左右的票房占比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电影。

相比票房数值,另一项数据更值得细品。《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各片的“想看”人群中,25岁以下的占比依次为48.3%、46.5%、53.8%。这意味着在定位青春的暑期档中,2021年7月,愿为主流大片买单的,Z世代人占据很大比重。

各大社交平台上,“再刷《1921》发现的细节”“《中国医生》,真实自有千钧之力”等话题也接力刷屏,网友们你挖掘史料凭证、我提供专业视角、他负责艺术分析……不同背景的网友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前来汇合,年轻人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故事营造的氛围、“共享”个体的思考沉淀。B站上一支名为《主旋律为什么越来越好看》的视频代表年轻受众道出心声:Z世代用户从未疏远主旋律,只是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Z世代人从未排斥意义,而是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自行发现其中的价值。

建党百年的7月,《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等主流电影不仅能为暑期档市场火热高开,还能吸引Z世代人成为票房的生力军,只因Z世代从中收获了共情与共享。

专业“硬核”的主旋律,更能激发寻找“彩蛋”的热情

《中国医生》上映首日,钟南山院士在观影后一连称赞了几个“真实”:“它没有任何掩饰,非常真实地还原了武汉抗疫的情况,呈现了全国人民共同克服困难的画面,最重要的是真实展现了中国力量!”“细节非常真实,真正体现了中国医生的良心、责任、决心和行动。”

实际上,不仅是钟南山院士,从片中主角的原型人物张定宇到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及至所有曾经在抗疫一线“拼过命”的医护人员,都为影片的医疗场景扎实背书。专业指征的表现、现实主义真实的质感,正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心里占据越发重要的地位。医护人员的实名制推荐,亦成为不少人购票的理由之一。

更值一提的现象发生在《1921》。第一波观影热潮后,这部紧紧围绕开天辟地大事件的电影正在引发年轻网友的“寻宝”热情。毛泽东那句“新公司开业大吉”的台词依凭何在?青年时期的刘少奇、任弼时等在影片中的潜台词是什么?王会悟端给李达的那碗乔家栅汤圆符合历史事实吗?一连串的细节问题宛如藏在影片里的“彩蛋”,激发了年轻人的探究心。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看来,这种参与感符合当今网络知识型交流社区的特征,“年轻人不是照单全收,也不会全盘否认,而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思考、共享,来追求他们相信的答案”。对一部新作品,年轻网友的态度不是简单的情绪表达,而是向着知识的“补完”、思想的沉淀在转变。换言之,要让Z世代信服,首先就得拿得出足够“能打”、专业“硬核”的内容。

网友的积极“寻宝”过程中,许多人认可了《1921》深度还原的历史细节。“新公司开业大吉”的台词依据出自1948年毛泽东致李达的信件;王会悟手中的“乔家栅”是一家早在1909年就开设于老城厢乔家路的点心店;20世纪20年代,有个鲜为人知的社团组织为中国共产党默默培育后备力量,那便是上海外国语学社,影片中青年时期的刘少奇、任弼时等学习的场景,正展现了外国语学社作为培养革命干部“红色摇篮”的历史。

随着“彩蛋”挖掘的深入,网友们发现, 《1921》里大到“大上海”的搭建、石库门群落的还原、十里洋场商业街区的呈现,小到一副眼镜、一本书、一把伞、一个布包、一条车辙等,都与1921年前后上海的生活质感和历史质感相吻合。而所有如繁星般散落的细节质感,合力促成了影片里深入人心的名场面,并吸引着更多人通过“二刷”向着历史深处走去。

不再“高冷”的主旋律,拍出个人与时代的交叉点

胡智锋认为,今天的青年既追求个性也在乎共性,表现在观影的选择中,“‘共鸣’是年轻人看重的另一个关键词”。借用作家贾平凹的话,“把个人和时代的交叉点写出来,就是伟大的故事”,这一届主旋律电影能兼得主流价值观与主流市场,很大程度上与“在个人与时代、史实与当下间建立共鸣共情”的创作理念分不开。

《中国医生》自不待言,2020年冬去春回的经历是14亿多中国人民难忘的集体记忆。尤其在疫情仍有反复的当下,影片激荡出的共鸣与共情,包括但绝不止于防疫最吃劲时人们焦灼的心情、为逝去生命的哀悼、对冲向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以及所有普通人的敬意、全体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的暖意等。一句“每个人都能从影片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是赋予《中国医生》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比之下,将叙事聚焦于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的《1921》和《革命者》,更需要建立跨越百年的“通感”。许多学者观点一致,这两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并不“高冷”,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厚重基础上,通过情感共鸣、理想共振,与Z世代人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1921》里有这样一幕,年轻的毛泽东挥别杨开慧,他要与何叔衡一道赶往上海,奔赴一场理想与信仰的约定。临别那天,向来衣着素雅的杨开慧特意换了身红衣,毅然决然的告别中平添依依惜别之情。毛泽东的扮演者王仁君说,那场戏让他在一瞬间感受到了“理想的力量”,“百年前,他们是奔赴伟大事业的革命志士,也是拥有生而为人情感的普通年轻人,也需要面对理想使命与个人情感不能两全的难题。这种心情放在当下也很有代入感。”

不同于《1921》塑造群像, 《革命者》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38小时为主线,选取了他在不同革命阶段的数个高光时刻,多时空还原他积极探索救国之路的热血历程。但相同的是,创作者也没让革命先驱“高高在上”,而是将他还原成一位革命者、一个有血有肉的丈夫和师长。情感上的共鸣、通感,让今天的Z世代深深沉浸在革命的年代。几乎所有观众都对影片尾声的一幕念念不忘,李大钊从容赴死,他说“你们,要相信”,那一瞬间,革命先烈仿佛在同今天的观众对话一般,打破了时空局限,感染了今人。

同时在《1921》中扮演何叔衡、在《革命者》中扮演李大钊的张颂文说:“李大钊1927年牺牲,他牺牲20多年后,新中国成立,就是因为在他的后面有无数革命者‘相信’。我们的创作也是从‘相信’到‘相信’。”(记者 王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