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的当下,保就业如此急迫重要,盖因它与城乡民生息息相关,也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如期达到全民小康的目标。而在老百姓的心中,就业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刚需,用市民的话说,“有事干,才能有收入;有收入才能保日常开支”。今年以来,我市城乡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六保”“六稳”方针,特别是在就业促进上想了很多办法,可谓“八仙过海”。6月10日,《安庆日报》刊登题为《怀宁就业扶贫既“有业可就”又“有岗可兜”》报道,给人以信心。其关键就在于“就业开发”是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抓紧抓实抓细的一件大事。有了这个前提条件,就业促进就有了“泉之源,木之本”。
在危难中发现机会,办法总比困难多。记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百业待兴,民生急需改善,就业压力十分沉重。怎么办?充满智慧与开拓精神的安庆人打通围墙,创建“窗口经济”,一时间在全国引起轰动,它一方面促进了自主就业,增加了收入,稳住了基本民生,还带动了商品流动和市场消费,保证了社会大局稳定,十分难得。如今随着40多年来改革开放成果的取得,产业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有业可就”,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脱贫攻坚强有力推动下,“有岗可兜”也成为了现实。
笔者认为,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更广泛深入地宣传就业岗位信息、动员积极就业,并为就业上岗做好岗前培训等工作。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有岗等待人去,另一方面又出现挑挑拣拣“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这也是当下我们在就业促进中要着力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其实,多年来,我市业已形成了“有业可就”的主动局面,如我市每年都要举行旨在促进城乡就业的“春风行动”,可谓“千企万岗送上门,春风行动暖人心”。同时,每周举行的“周六人才对接”现场招聘会,都将最新的就业岗位需求信息送达社会,为就业者选择岗位搭起了桥梁。笔者还尤为注意到,这些就业岗位涵盖了工业制造技术和操作人才、企事业单位文员,以及服务业各种用工,层次和行业多样化,可供选择空间大,真正体现出“虚席以待”的概念。现在,我们应该在动员和鼓励就业上再加一把劲,让供需双方有更多的沟通与理解。
确切地说,“有岗可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达了脱贫攻坚的新思路。尤其是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开发,切实照应到了一些劳动能力较弱的城乡群众,让他们既能通过就业增加收入,又能在“家门口就业”,于方便就业的同时还减少了就业成本。日前,《安庆日报》在《怀宁洪铺镇开发公益性岗位“保就业”》一文中说,洪铺镇开发生态护林员岗位20个,乡村保洁员岗位2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6个,临时性用工1160人次。笔者认为,这就是“有岗可兜”的底气。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坚持砥砺前行,就能把“就业民生”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