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戴上护目镜,准备进入隔离区。
记者体验消杀组工作。通讯员 项顺平 摄
2月5日,华亭宾馆被临时征用为大观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该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均在此隔离。自那时开始,大观区抽调精干力量,在隔离点组成医疗组、消杀组、服务组、后勤组,并招募志愿者,共有13人在此开展服务。随着疫情进入防输入的关键时期,这里的隔离人员从密切接触者转为输入型人员,隔离点的工作再次忙碌起来。3月14日,记者走进大观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作为一名志愿者,体验这里的服务工作。
9:00——9:30做好防护,准备进入隔离区
3月14日上午9时,通过测量体温、出入登记之后,记者走进大观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华亭宾馆。
2月5日,华亭宾馆被临时征用为大观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后,经过一番布置改造,这里具备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条件,自2月7日开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及境外回宜人员在此进行集中隔离观察。记者走进该隔离点时,这里还有13名隔离人员在此集中隔离。
每天上午10时左右,是进行健康观察、测量体温、房间消毒工作的时间。此时,安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乔国华正在准备间里,为进入隔离区做准备。
“你当志愿者要和乔医生一起,就要赶紧换防护服了。”该隔离点总负责人大观区卫健委李经潮说。
为了不影响隔离区的工作进度,记者在工作人员丁静的帮助下,赶紧开始了进入隔离区的准备。
一件从头到脚的防护服,里面加戴一个隔离帽,脸上戴一个KN95口罩,外加一副护目镜,手上套两层手套,这是进出隔离区的标准装备。而在所有穿戴结束后,为了保证防护服密闭性,在手套、袖口、衣领和护目镜的边缘处,全部用透明胶布进行固定和密封。
穿好全套防护服,记者明显感觉到有些闷热,手部套上两层手套有些闷气,感觉有些粘,行走起来,也因为防护服的牵扯有一丝丝不便,但很快可以适应。丁静又仔细检查了是否有皮肤和毛发的外露情况,一切妥当后,记者迈向隔离区。
9:40——10:10进入隔离区,开展健康观察
在集中隔离点,一楼为清洁区,二楼以上为隔离区,随着前期密切接触者相继解除隔离,目前,13名隔离人员全部集中在二楼。
因隔离要求,宾馆电梯全部停用,记者走到二楼,先进入潜在污染区。这个区域是隔离区与清洁区的过度区域。而在这个区域的尽头,一扇黄色大门紧闭,门楣上方三个大字——隔离区。
推开隔离区的黄色大门,眼前是宾馆的走廊,地面原先的地毯已全部拆除,每个房间门口都摆放着一把椅子。
“您好,测量体温,请戴上口罩。”拿起隔离区内额温枪和笔,乔国华开始逐个房间进行医学观察。敲门、刷卡、开门、测温、记录,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在进行健康观察、测量体温的同时,乔国华还兼任垃圾收集员。
乔国华告诉记者,上午10时医学观察时,刚好顺便将早餐的垃圾收集,先放到门口,同时将前一天晚上收到的隔离人员的快递以及早上提出的需求物品带进去。
一边测量体温、一边收集垃圾,最后再将各个房间门口的垃圾一趟趟运到走廊尽头楼梯间的垃圾桶里。20米的走廊,乔国华和记者来回走了六七遍。
垃圾桶满了需要更换,乔国华先对着垃圾内部喷洒酒精,再提起转动桶身,将垃圾袋口紧紧封住,再在上面喷洒一遍酒精,紧接着将最外面一层垃圾袋重复同样的动作。
装满一桶的垃圾足足有20多斤,这样的垃圾一天需要处理4-5袋。
10:15——10:40对隔离区进行消毒
健康观察和垃圾处理全部完成后,便是每天隔离区消毒环节。
在潜在污染区,记者背上20多斤重的消毒液,在隔离点消杀组工作人员大观区疾控中心马强的指导下,熟悉消毒喷洒作业步骤。
“左手打气,右手转开阀门,喷枪离地40至50厘米,快速对地面进行消杀。房间内角角落落都要消毒到,但速度要快,退出来时,及时关上房门。”马强提出作业需求。
熟悉操作后,记者上岗了。20多斤的消毒液背在背上,肩带有些勒人,加上走动时液体来回晃动,记者有些重心不稳,防护服踩在地面上,还有些湿滑。一层楼喷洒下来,需要有一定的体力支撑。
在地面消杀完毕后,还要对厕所进行专门消杀。而厕所的消毒所用的消毒液和地面消毒不同。
“地面消毒用的是二氧化氯,而厕所因为要求不同,需要用84消毒液,每天需要专门进行浓度配比。”说话间,马强已将84消毒液配比完成,这次喷洒采用的是手提喷壶。
按压、加气,对着马桶、洗手台、浴缸等处里里外外喷洒消毒液,5斤装的手提喷壶使用起来并不轻松。
“除了有隔离人员的房间外,没有住人的房间我们也要进行消毒,有新的隔离人员可立即入住。”马强说。
而这还并不是消杀组的全部工作。除了隔离区,隔离点里的过道、大厅、外面停车场、楼梯间都需要消毒,总面积达到3500平方米,即使现在只有一层隔离区,每日消毒面积也达到2500平方米。这样的工作量,一天两次。
11:30——11:50志愿者为隔离人员送午餐
在隔离区,每日三餐送饭由志愿者担任。11:30,午饭送进宾馆大门,工作人员立即进行午餐的分装。在午餐分装的同时,刚脱下防护服没多久,记者再次穿上防护服,准备和志愿者姚振中一同进入隔离区。
五分钟后,13份四菜一汤的午餐打包完毕,已全部送至隔离区门口。除此之外,隔离人员上午点的奶茶、需要的口罩、卫生纸、垃圾袋等,也一并打包好,交到姚振中手中。
在隔离区,每个房间门口都有一把椅子,这是用来摆放盒饭的地方。13份盒饭,除了两个房间有14岁以下儿童需要家长陪护,为双人居住外,其余全是单人。
记者和姚振中一起,先将盒饭放到每个房间的门口,再逐一敲门,提醒隔离人员取餐。
在送饭的过程中,姚振中不断询问隔离人员是否有垃圾,是否有其他需求。
20分钟后,所有午餐均送至隔离人员手中,记者脱下防护服,和姚振中一起经过严格消毒后,走出隔离区。
14:30——15:35尽力做好后勤服务
下午2时半,原定于下午3时到隔离点的1名隔离人员提前到来,隔离点立即开展工作。
李经潮带着新来的隔离人员,从专门通道进入隔离区,乔国华再次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区。
安顿好新来的隔离人员后,乔国华再次开展健康观察和测量体温。在健康检查时,住在210号房间的隔离人员向乔国华反映,孩子身上起了红疹,为了确诊病情,隔离区内外通过微信不断传递信息。
“拍几个红疹的图片。”“红疹上有没有水泡?”“是不是只有身体一侧有?”……隔离点服务组成员近圣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全科医生胡小萍在微信中观察红疹情况,又进一步详细询问。
为了进一步确诊,丁静将红疹的图片和视频又转发给市内皮肤专家,请求专家会诊。
此时,完成健康观察的乔国华下了楼,马强也在看了图片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经多方综合会诊,诊断结果为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疹,并开出了涂抹无极膏的药方。诊断一出,记者和胡小萍经过严格消毒流程后,一起赶往药房。隔离人员所需的无极膏买好后,记者和胡小萍立即返回隔离点,时间为下午3:35。
“这是非处方药,既可杀菌,也可止痒。现在买了,晚上送晚饭时就可以带上去了。”胡小萍说。
隔离人员的需求五花八门。后勤组徐健芳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前台统计隔离人员的需求,并将需求及时准确地告诉服务组。在她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隔离人员的所有需求。
209 需要换床单、208 需要面盆一个、214 需要保暖内衣、212 需要指甲钳……
“正常的生活需求我们都会尽力满足,做好服务后勤工作。”胡小萍说。
17:30——18:20志愿者为隔离人员送晚餐
晚餐时间到了,不少隔离人员点的外卖奶茶、饮料、水果、烧烤等陆续送到。晚上6时,新一轮送餐开始,志愿者陶坤穿上防护服,带上外卖,敲开房门,将外卖、晚餐一一送到隔离人员手中。
截至3月15日中午12时,该隔离点又新增6名隔离者,至此,这里共有隔离人员20人,已开启三楼隔离区。新一轮14天的隔离工作,交替开始。
��记者手记
向每一个坚守的人致敬
从早上9时到下午6时,记者在隔离点将医疗组、消杀组、志愿组、服务组、后勤组的工作全部体验了一遍,仅仅9个小时,记者就已经感受到了反复穿脱防护服的繁琐、消毒工作的枯燥、服务后勤工作的不易,然而大观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工作人员已经周而复始地坚守了近40天。
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直到记者听到他们的故事。李经潮,隔离点的负责人,为了方便工作,他每天就在宾馆大厅的沙发上休息。他说:“这里离大门最近,有什么事我能马上知道,第一时间处理。”
乔国华,自2月7日开始进入隔离点就再也没有出过门,一天中走得最远的路,便是离隔离区不到50米的垃圾房,每天在隔离区走廊里来回数十趟,测体量、收垃圾,跑上跑下。
马强,50岁,每天身背20多斤的消毒液,消毒范围达3000多平方米,一日两次。
除了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宾馆的工作人员同样尽职尽责。
前台徐健芳,宾馆工作人员,一位女同志,每天晚上就在前台后面支一张行军床,生怕错过隔离人员任何一个电话、任何一个需求。30多天来,天天如此。她说,“只要需要我,我就上。”
直到记者看到了他们的团结。有人要进入隔离区穿防护服,一定有人帮忙剪好胶带,有人帮忙扎紧袖口领口,有人蹲下绑好裤角,还有人给护目镜涂上洗洁精,防止雾气;
一日三餐到了,大家齐齐上阵,多个人多双手,几分钟就将饭菜分装完毕,提到了隔离区门口;
隔离人员身上起了红疹,有点闹肚子,所有人想办法、开药方,找“外援”专家会诊。
直到记者走出隔离区的大门。看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从冬到春、由寒至暖、春色渐浓、行人渐多,看到这个城市疫情在向好、秩序在恢复。
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正在践行着一份光荣的使命。而这,正是他们坚守的信念。
一个14天、两个14天、很多个14天过去,就在记者写稿的时间里,这里又新增6名湖北返乡人员,在防输入的关键期,隔离点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一个新的14天的开始。但为了守护平凡的美好、为了终有一日的全面胜利,他们选择不退、不悔。
这不是一个隔离点的故事,这是安庆所有隔离点的缩影。
致敬,坚守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