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市民何先生致电《安庆晚报》热线: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该《通知》发布虽然已有一年时间,但我市中、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仍很大。学生疲于应付,压力不减,希望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安庆晚报》2019年12月23日)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客观存在。公正地说,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没有负担。相反,适度有价值的学业负担却是保障和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必要条件。但过重的课业负担,对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学养素质和创新品质培养,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减负,作为一个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严峻社会问题,早已引起公众的热议甚至诟病。这个一时无法根治的老大难问题曾一度成为教师绕不过的“门坎”,成为家长解不开的心结,更成为社会永远的伤痛。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也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间或社会,都心照不宣地喊着减负的口号做着给学生不断施压的昧心事,以致于年年喊减负年年学生不堪重负。
其实,早在1988年,原国家教委就颁发《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为什么三十多年过去了,仍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而教坛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呢?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多年积习难改的惯性。惯性的力量有时是不可抗拒的,加上国人的从众心理突出,这两种叠加势必会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即便这种同盟有缺陷,依然不会影响他们捍卫的执着。其次在于无法撼动的分数第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中国教育的真实生态。为了获取高分,可以挤占学生的娱乐时间,可以剥夺学生的睡眠权利,可以代理学生的自我意志,可以争抢学生的情感归属。总之,可以用一切冠冕堂皇的理由,对学生行使一切所谓权利,目的就是让学生赢得高分。最后在于一成不变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升学率的制肘,迫使学校、师生及家长的一切教育行为都紧盯着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绝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其评价导向和措施也是紧抓着这两根“救命的稻草”。
鉴于以上分析,要想从根本上达到减负目的,必须大刀阔斧进行全方位教育革命:革错误的教育政绩观的“命”、革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命”、革片面的考试评价观的“命”、革错误的教育舆论宣传的“命”。也只有这样“四命同革”,才会真正较正教育的本质方位,重新定位真正的教育价值追求,乃至再次焕发教育的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