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这几天,各校将陆续开学。而作为开学的“必修课”——“开学第一课”,无论对新老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去年秋季学期,央视推出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以行动进行的生命教育,结合新冠疫情讲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节目组邀请了钟南山、张伯礼抗疫风云人物,讲述这堂特殊的“第一课”令孩子们格外感概,收获颇丰。
除了统一安排的“开学第一课”,各校还有自己准备的“开学第一课”,这也是学校老师们的“必备课”,如何上好这“第一课”自然成为老师们备课的一个重点。对此,设计好课程,做到内容新颖、生动有趣、启智拓野,学生必将受益匪浅。反之,如果准备不足,课程设计缺乏新意,内容空洞,学生必将对授课评价较低。
当然,“开学第一课”从本质上讲,属于所有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就需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办学定位、条件以及特色等,在充分听取学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计出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课程。即使有些“开学第一课”的主题相同,却也不必刻意回避,给同样的主题注入新内涵才是根本。
以往,有的学校“开学第一课”讲的是安全问题,有的讲的是生命教育,有的讲垃圾分类,有的讲勤俭节约。而从去年开始,不少学校的“防疫”主题增多。而像广州,今年秋季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就是由在东京奥运会上跑进男子100米决赛的“亚洲飞人”苏炳添等,讲授《少年中国说》。
“开学第一课”被视为孩子们上学的一道“开胃菜”,上好这门课实属不易。但只要坚持形式多元,并用心尽心走心,尤其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以学生的迫切需要为中心,侧重社会和生活,就一定能在引导和培育孩子们的道德素质、能力发展、身心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取得更明显成效,使其人格与三观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