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建设一批水美乡村。未来五年我市将开展“422”工程,着力补齐各类水利短板、全面推进全市水利现代化,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市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安庆日报》8月17日)
此次我市将要开展的“422”工程,将使我市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市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令人期待。联想到全球气候正在显著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呈频发重发态势。近年的统计数据也说明,水旱灾害已占国内各类自然灾害损失70%左右。前几年我市发生的洪涝灾害与2019年遭受着的特大旱灾所带来的伤害,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因此,着力提升我市防汛抗洪,抗旱救灾能力,补齐各类水利短板,以此构建和打造与我市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使水旱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应是“422”工程的重点。这不仅能保障我们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也能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虽然,近几年我市在水利建设方面下了功夫,可发生的洪涝和旱情也暴露出我们在水利建设上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乡村自然水网系统储水功能变弱,干渠支渠输水、大型排涝泵站功能不足等。还有,相对于长江防汛,在我市56条中小河流、653座水库中,其中部分处于洪涝灾害防范的薄弱环节。如一些地处山区的河流河道坡度大、水流湍急,也加大了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在开展“422”工程中,我们应依据这一特点,统筹规划、重点发力、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或减少因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
这就告诉我们,以防洪抗旱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协调解决水问题。要优化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增强我市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在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上,我们在加强防洪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同步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排涝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流域和区域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化生态水网,全面提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增强抗旱减灾能力上,要加快搞好中小型水库、抗旱应急备用井、引调提水工程等建设,以加强应对特大干旱的水源战略储备。在节约用水上,要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有效灌溉面积,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完善水美乡村建设工程。
以防洪抗旱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也需要我们推进水利体制机制与水利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政府可通过支付报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吸引有意愿的社会资本或民营企业参与水利建设,或由他们负责基础设施建成后运营管理,向消费者合理收费,以获得投资回报。还可以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享受建成后的红利。
为防洪抗旱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还需要提升水利信息化工程,推进我市水网智能化改造。要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包括加强水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优化水文等监测站网体系布局,完善华阳、武昌、菜子等大湖,及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等监测体系,提升水安全智能监测感知能力。同时加快水利工程智慧化、市区水网智能化,安庆水网大数据中心和调度中心建设。还要推进涉水业务智能应用,提升信息整合共享和业务智能管理水平,以使我市水资源配置效率明显优化,涉水事务监管效能明显增强,水旱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