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一整块几百亩的大田,宿松县河塌乡兴岭村村民熊元风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同样的面积,一零一整,耕种起来的感受大相径庭。他家的田地与村民们的田地一起改成大田后,实行机械化耕作,耕田、打药、收割,都很轻松。
今年开春,兴岭村推行“小田变大田”改革,在农民充分自愿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土地确权成果,将耕地集中到一起流转给兴聚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这项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
该村为丘陵地形,田块不规则、大小不一,田埂占地较大,田间道路、排灌设施不齐全,农业机械在一些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场。往年村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种田靠人力,收成看天气,粮食产量低。随着一些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好一点的水田就做,稍微放水不便、田块小一点的就不愿意耕种。
“因为机器进不来,只能用牛犁,田的四周都不好干活,走路容易摔跟斗。”熊元风说起以前种田就直摇头,“田块零碎不整齐,投入成本大,一些小田块宁肯撂荒。”
村民潘的姣也有同样感受,过去的收割季,她家那些小田要忙上三天,变成大田后,机械化操作一个多小时就能收工。“地块旁边就是路口,交通水利都很便利,农技人员也会根据需要上门服务。”
土地大面积流转,一开始难度非常大。兴岭村“两委”一班人围绕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难度大、资源分散”等实际困难,开展“献计策、找路子、出点子”活动。到今年4月,通过一年的反复考察、学习、调研,村里为整个土地流转构建起一个“接地气、可操作、具前瞻”的顶层方案设计。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兴岭村对32个村民小组1211户分散的4995亩土地实施流转。
“小田变大田,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布局,为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拓展了空间。”兴岭村党总支书记潘善水介绍,农田连片集中后,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经营,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益。
熊元风家有6亩多田地,每亩租金有300元,另加股份分红300元,一年有2100多元的收入。潘的姣除了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红外,农忙时参加田间劳动,每天可获得130元劳务费,一年下来有8000多元。
通过改革,以往小地块之间的田埂、垄沟得到整平,拆除了田坎间的“沟壑”,增加了土地面积。在有效整合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兴岭村划定300亩至500亩为一片,统一配置灌溉设施,推行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种植。
现在的兴岭村,不仅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能排能灌,而且无论是插秧还是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每一块稻田都有一条80厘米宽的水泥便道与之相连,摩托车、三轮车都能自由奔跑,村民收割水稻时都用机动车运输。
“兴岭村做出了成功探索,整村土地流转,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实现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促进了机械化作业和规模经营。”河塌乡乡长叶南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