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2022年底我国将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密织预警网,为生命争分夺秒

时间:2021-07-28 14:37:47 | 来源:安庆新闻网

核心阅读

地震发生后,避险减灾每一秒都十分宝贵。地震预警是在震后快速、准确地向可能受灾的区域发布预警信息。20世纪90年代,我国陆续开展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近年来,吸纳国际先进理念,结合地震台网实际,我国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地震预警技术。2022年底,我国将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地震发生后,避险减灾每一秒都十分宝贵。为了快速、准确向社会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我国启动了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计划到2022年底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

当前,我国地震预警网建设情况如何,成效怎样,难点在哪?7月27日,在河北唐山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大会上,中国地震局回应了公众关切。

震后及时预警,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

不同于震前进行的地震预报,地震预警是在震后发布预警信息。前者为世界性难题,当前科技水平仍无法解决;后者技术相对成熟,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

地震发生后产生两种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能量小、破坏力弱,横波传播速度慢,但能量大、破坏力强。地震预警的原理是:地震台网通过接收先到的纵波数据,快速估计地震基本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而抢在破坏力强的横波到达之前,向可能受灾的区域发布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抢出的数秒到数十秒,如果合理利用,就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表示,比如,高速列车可以紧急制动,避免发生侧翻;关闭燃气管线,防范爆炸危险等。

在震情多发的日本,地震预警应用广泛。2011年,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得益于及时预警,新干线上23列高速运行列车及时制动,避免了列车脱轨事故。20世纪90年代,我国陆续开展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作为地震预警网的主干,2018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实施。该工程选定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西藏拉萨为5个地震预警重点,覆盖了我国主要地震多发地区。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四川、云南、福建6省市的预警网已经建成,进入示范运行阶段。

根据计划,我国将建成由约1.5万个台站组成的地震观测网络,配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等支撑机构和3000多个服务终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永林介绍,2022年底,该工程将正式投入运行。届时,我国将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结合实际,形成自主创新的预警技术

近年来,吸纳国际先进理念,结合地震台网实际,我国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地震预警技术。

5月21日21时21分和48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相继发生了5.6级、6.4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不久,一些居民的手机、电视就收到了预警信息。

云南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彬介绍,漾濞县震后7秒就发出了预警信息。全省有电视预警功能的用户4.2万户,地震发生时约1.4万户在线,均收到了预警信号。由于不少公众较早获悉了地震信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恐慌。

“收到预警信息后,我们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比过去的机制提前了约10分钟。”王彬说,此外,震后几分钟,中国地震预警网还产出了台站仪器烈度分布图等产品,为初步确定宏观震中、科学分配救援力量、指导灾害调查提供了支撑。

王彬表示,云南处在地震多发区,提升地震预警能力非常急迫。如今,云南打通了地震预警网业务流程,基本具备了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服务能力。

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地区地震灾害风险防范需求大。河北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戴泊生表示,经过数年努力,京津冀地区地震预警网已经建成,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张家口等重点地区台站间距在10公里以内,台站密度较以前有了质的提升。

据介绍,在示范运行期间,对覆盖区的4级以上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都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实践证明均快速准确,系统的地震预警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公众如何获取地震预警信息?据了解,当前,在四川、云南、福建和京津冀地区的用户,主要通过预警终端、电视机顶盒、手机APP等方式获取。

又快又准,是地震预警的发展目标

“地震预警不是万能的。”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剑涛提醒,由于地震预警依赖台站监测,不仅存在预警盲区,还可能有预警偏差,甚至误报和漏报情况。

预警盲区是指,台站接收到地震波和处理信息均需要一定时间,等发出预警信息时,破坏性的地震波已经传播了20至30公里。这就使得在此半径范围内基本无法预警,而恰恰该区域地面运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

此外,如果震中地震台站少,记录到的信号不完整,发出的预警结果可能会有偏差。地震台站在受到非地震信号的干扰时,也可能触发预警系统,发布错误信息。比如,2016年,由于个别地震台站受到雷电干扰,日本对外误报了强震,导致部分轨道交通短时停运。

黄剑涛介绍,为尽可能减少地震预警盲区,我国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网合一”技术方案,即测震站网、强震动站网、烈度计站网融合。该方案虽然增加了地震预警网络建设难度,但保障了预警质量。

在重点预警地区,我国实现了平均12公里台站间距的预警组网,将预警信息发布时间控制在震后6秒左右。“6秒左右对应的预警盲区半径约为20公里,已经是当前国际上运行的预警系统的最优指标。”黄剑涛说。

为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我国开发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黄剑涛说,该系统每秒钟能推送200万条信息,还能优先推送给震中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和机构。

“一旦岀现误触发,系统可自动在5秒钟内发出更正信息。”黄剑涛说,针对误触发问题,中国地震预警网设计开展了数据回放、容错性等测试,预警信息的准确可靠有了保障。

“地震预警的核心难题是如何做到既快又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负责人王暾说,太慢则失去作用,不准则给社会管理带来挑战。快和准主要由预警系统的响应时间以及地震预警核心算法决定,经过多年攻关,这两方面的指标,我国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地震预警属于国家基本公共安全范畴,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应依法依规向社会提供统一、权威、及时的服务。”阴朝民表示,中国地震局将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推进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28日 14 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