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沿河中心村庄。 通讯员 黄宣 摄
山里有美景,山上有产业,山下有新居。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如今处处好光景。
龙眠山环绕,牯牛背水库相伴,山多地缺,林多利低,昔日的黄铺村是桐城市贫困人口最多的深山区贫困村。近年来,该村瞄准茶产业,辟茶园、办茶厂、建冷库,逐步实现强村富民。2017年该村实现“村出列”;2019年全村实现“户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攀升至80万元。“十三五”期间,该村还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森林乡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电商示范村等称号。2020年,该村又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收入囊中。
因地制宜 做大做强茶产业
隆冬时节,走进黄铺村,满眼皆是绿油油的茶园,山坡上、田野里,整整齐齐的茶树在冬日的阳光下生机盎然。该村现有茶园4000多亩,实现人均1亩茶。
“黄铺村处在牯牛背水库后梢,山多地少,又是水源控制区,原有的养殖业、木材加工厂都先后被取缔,种植业、旅游业也都限制发展,林下发展利用同样受限。”黄铺村党总支书记王立勇介绍,面对这样的村情,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深入调研后,决定将茶产业作为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因为茶叶在黄铺村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村民本身又有种植的经验。
该村策划了“一年上规模、二年分等级、三年争创牌、四年做新品、五年强联合、六年跨区域”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四统一”,即有机化栽植、规范化采摘、精准化加工、智能化色选经营模式。2017年村集体将原有散乱的集体茶园收回,由合作社统一运营;推广茶叶种植技术,逐步进行老茶园改造,增加数量、改良品种、提升品质,目前村集体新发展有机茶园200亩,全村茶园面积已超4000亩。
2018年建成村标准化茶厂和冷库,实现了茶叶产量上规模。2019年购置了桐城第一台茶叶色选机,通过精准剔除绿茶中的黄叶、茶梗、老叶等异色叶片杂质,精准识别绿茶物料形状细微差异,以满足不同客户对茶叶条形大小、长短、粗细的精细分级需求。实现了分等级,经色选后的茶叶叶小色青,每斤售价可提高50至200元,茶农直接收益111200元。桐城的很多茶叶大户也将茶叶送到色选机厂进行色选,色选按单价6元/斤收取费用,村集体直接收益13344元。2020年黄铺村还组织申报了茶叶各项检验评比创名牌。
自从村里茶产业上了规模以后,每年产茶季节,村民吴根发都要到茶厂帮忙。吴根发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一家四口人的年收入才10000多元,自从到茶厂帮忙以后,收入大幅增加。
在吴根发来茶厂帮忙之前,他的主要收入来自自家的茶园,可是因为茶叶的品相不好,所以多年来一直卖不上价格。自从村里购置了整套的制茶设备以后,在政策的支持下,吴根发一方面通过茶厂打工挣钱,另一方面也将自家茶园扩大到20亩。到了茶季,他还将自家的所有茶叶拿到这里来加工,提高茶叶的品相和价格。
通过延长茶产业链、加强光伏维护、完善投资合作、盘活存量等,黄铺村集体产业已从资源租赁为主的单一型,转变为新能源、投资收益和传统产业并举的多元发展型。2020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再上新台阶。
凸显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业
“下雨天不用下河洗衣洗菜,上厕所也不走湿路了,这老来福全靠党的好政策啊!”黄铺村沿河中心村庄刘老屋组68岁的饶爱梅家这几年喜事连连,修缮房屋、安自来水、改厕,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努力下,黄铺村的村民不仅收入增加了,居住的环境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力争各方投资4000多万元,改扩建道路21.4公里,水泥路组组通,累计增建8个供电台区,17个供水点。共实施危房改造175户和易地搬迁11户,彻底改变了黄铺村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问题。村河湖沟塘、电力、电信、电视等各项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幸福感日益增强。
2018年,黄铺村获得了国家级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电商示范村称号;2019年,获得了“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卫生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称号;2020年,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在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后的国庆长假,村里涌进了大批游客,大概有数千人,特地来一睹美丽休闲乡村的芳容。”王立勇说,如今的黄铺,环境好了,更多了几分留人的底气。
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在沿河中心村庄开了多年农家乐的开红金深有感触。今年56岁的开红金早些年在外创业,2014年遭遇变故回到家乡,无产业,无收入来源,家里入不敷出,成了贫困户。2016年在政策扶持下,他在家开办农家乐,实现了脱贫。
“以前只有在茶季时才有生意,这两年来村里玩的人多了,节假日也开始有了生意。”开红金说,2020年国庆假期,每天都有五六十人来吃饭,家中日日爆满。游客来了,还会带些农产品走,家中的小鱼干和菜园里的蔬菜等,每年能卖几千元。
“借助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片,及附近正在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带来的人气,2021年,我们将重点发展民宿和餐饮。”王立勇介绍,村内的老小学即将被改造成民宿,老村部会被打造成快捷宾馆,村民们在种茶的同时,还会吃上“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