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铁1号线亮相已有十天的“国博专列”受到了乘客的追捧,成为一辆“网红”号。专列上的国宝是如何挑选而出的?一串串妙语连珠背后又有哪些讲究?国家博物馆日前首次揭秘了专列诞生的幕后故事,别出新意的三点创新、“让文物说有温度的话”等窍门共同促成了爆款专列的产生。(11月20日《北京青年报》)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发挥博物馆大学校职能,就是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国博专列”可谓是一座浓缩的、流动的博物馆。它以颇具代表性的馆藏文物元素串联起中华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国博专列”受到乘客的追捧,成为“网红”,无疑让文物“说话”多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让文物“说话”,需要融入大众生活。文物是历史的留声机,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让文物融入大众生活,需要人们走进博物馆,更需要推动文物“走出去”。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让公众对文物的兴趣日益高涨。同样,“国博专列”以旅游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契合了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游客不仅可以在闲暇片刻一窥文物形象的精彩,还能将一个个知识点更好地铭记于心,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历史智慧,让古老文物变成公众熟知的当代“网红”。
文物不会说话,它需要我们激发游客与之沟通、对话。在这方面,“国博专列”的创新策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放下烦恼,我来给你逗个乐。”“坐在这儿,你就是C位。”……一串串妙语连珠,让原本冷冰冰的文物,突然间有了温度。这样的创意和效果,源于对文物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提炼,源于以现代人的视角和智慧赋予了文物时代内涵和生命。
实践表明,让文物“说话”,在深入发掘其文化价值、人文精神的同时,还应不断丰富文物展示体验活动。比如,“国博专列”并非单一的文物形象展示,专列上还精心设计了互动H5,乘客扫一扫车厢内的二维码,就可以“畅游”国博展览;通过支付宝AR扫一扫,就可以让文物“说”出自己的故事;一件文物有一件文物的表达方式。将文物的学术性、知识性、教育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就会带给游客更多互动与思考,就会在“颜值”之外发现和收获更多的历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