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脱贫“组合拳”打通小康路

时间:2019-10-10 09:37:36 | 来源:安庆新闻网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乡村路上、农家小院、茭白田里……不时传出乡亲爽朗的笑声,处处呈现一片丰收景象。

去年8月10日,岳西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全省率先交出脱贫答卷。四年间,10万贫困户脱贫,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截至2018年底,全县未脱贫的只剩下790户214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9%。回顾脱贫一年,如今的岳西,天蓝地绿,乡村秀美,产业兴旺,群众在小康路上迈出稳健的步伐。

特色产业

挑起脱贫大梁

9月10日清晨4点多,青天乡老鸭村杨树组王业庆夫妇就早早起床,给蚕上叶。“今年我家养了3张蚕种,还有两三天就要上蔟了,现在是大量吃叶的时候,这几天全家精力都在养蚕上,不是上山摘叶就是给蚕上叶。”王业庆说,养蚕是件苦差事,但来钱快,他家一年养蚕收入不低于2万元。除了蚕桑,王业庆家还有10亩茶园,茶叶年收入3万元左右,加上种植茭白、发展中药材,去年他家有十几万元产业收入。

2015年,因为大女儿患大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债十几万元,王业庆便成了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资金的支持和村里指导下,这几年王业庆家靠发展这些产业,不但自己脱了贫,还带动杨树组家家户户种茭白、养蚕。在今年初的全县“三干会”上,他作为脱贫典型在县里登上了领奖台,领回了全县脱贫攻坚奋进奖。

与王业庆自主发展产业不一样,五河镇叶河村通过“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构树。“过去种惯了水稻、玉米,构树是新兴产业,大家都不愿意尝试,也没有信心,村里的带动就非常重要。”叶河村党支部书记叶德新说。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叶河村率先建立构树基地,打造占地209亩的“构树生态循环产业园”。建成之后,一亩地收益将近4000元,种植第一年就见效。“种一亩水稻最高收入1000元,种构树是种水稻的四倍,销售又不用操心,我家也拿出4亩山地种上了构树。”成功实践后,第二年村民王焰发也参与种构树。

为推动发展构树,五河镇出台奖励政策,给予每亩800元的奖励,另以每斤0.4元的保护价收购构树叶,确保每亩增收2400元左右。几年下来,构树产业给五河镇带来近6000个劳动岗位,带动贫困户60户,户均增收1万元。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决定性因素,内生动力是第一动力。岳西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核心举措,以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经营大户带动、贫困户自主发展的“四带一自”扶贫模式,因村因户推进茶叶、蚕桑、蔬菜、林药、养殖、构树、旅游、劳务、电商、光伏等“十大产业扶贫”,着力提升农户“造血”功能。对发展相关产业的贫困户,岳西县通过验收后,每年对每户给予2000元以内的资金奖补,规模发展的贫困户还可以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四年来,岳西县共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9890.15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89亿元。

四年脱贫攻坚战,岳西县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加速壮大。到2018年底,全县茶园面积17.18万亩,桑园面积6.7万亩,高山蔬菜面积14.4万亩,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农家乐经营户800多户,11402户贫困户安装光伏电站……实现每个贫困户有两项以上“长短结合”的稳定增收项目,每个贫困村有两个以上特色产业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收入达到脱贫总收入的50%以上,产业收入成了重要的稳定收入来源。

易地搬迁

挪进幸福家园

“易地搬迁感谢国策好,乔迁新居牢记党恩情。”为了感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去年过年时,居住在黄尾镇云峰村翠云山居安置点的贫困户李全友特意请村里的老师写了这副对联。

今年64岁的李全友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住在千米高山上的土坯房里,没有通公路,出行完全靠步行,去一趟村部得花两三个小时。”李全友说,现在搬进了翠云山居的新房,生活方便多了。翠云山居安置点位于村部旁边,沥青道路通到各家各户,停车场、绿化草坪、风景树等设施一应俱全。

像李全友一样,去年,黄尾镇云峰村、门楼村和平村等22户贫困户搬进了这个安置点,“过去,这些农户分散居住在深山,不通路、不通讯,居住环境恶劣。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安置点由村统一代建,每户人均25平方米,农户只需拎包入住。”云峰村支部书记方少文说。

天堂镇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在搬迁点引入扶贫工厂,促进贫困户增收,实现一人上岗,全家脱贫。“安置点建在城乡接合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搬迁户不仅能住进楼房,感受到浓郁的田园气息,还要让搬迁户致富。”天堂镇纪委书记聂晗之说,搬迁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工作、顾家两不误,事业和家庭双丰收。

在脱贫攻坚战中,岳西县按照“应搬尽搬、稳定脱贫、效应最大”的原则,帮助贫困人口“挪穷窝、换穷业”,四年来共搬迁2147户6838人。

为确保“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岳西县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种植养殖、就近务工、城镇就业、农家乐”等多种模式,“一户一策”量身制定脱贫方案,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增长点、乡村旅游风景点、集体经济增收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四点合一”的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每个安置点都按照“五通”标准和“四净两规范”工作要求,统筹推进道路、水电、教育、卫生、文化广场、环卫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让安置点环境美起来、路灯亮起来、垃圾装起来、公共服务优起来。目前全县60%以上的安置点成了乡村旅游点,50%以上的安置点所在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30%以上的村成为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

社会保障

解决后顾之忧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是农村群众面临大病的担忧。过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了脱贫攻坚的“绊脚石”“拦路虎”。数据显示,2014年岳西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6367户110473人,其中因病致贫11082户43637人。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攻克这个“堡垒”。岳西县全面落实国家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政策,严格执行安徽省“351”“180”健康脱贫政策。

在岳西县健康脱贫政策明白纸上看到:“351”健康脱贫政策,是指2015年底未脱贫的贫困患者,在省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合规费用,按照县级、市级、省级不同级别医院,患者只需承担3000元、5000元、10000元,剩余部分由政府兜底解决。“180”健康脱贫政策,是指2015年未脱贫的贫困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合规医疗费用在新农合基本补偿后,再报销80%。

“要不是政策好,很难想象我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关镇中关村村民储跃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子因患癫痫,2017年在安医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总费用175568.24元,新农合补偿104740元,大病保险补偿41080元,医疗救助17557元,个人自付10000元,政府兜底2191.24元,实际补偿比高达94.3%。

为落实重病兜底保障,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岳西县在落实“351”“180”政策同时,出台免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住院预付金“两免”,重特大疾病政府再救助和脱贫人口大病再救助等政策。截至2019年7月底,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2.8%、贫困人口综合补偿比达86.79%,贫困人口27种大病专项救治率达100%、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做到应签尽签,医疗综合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状况。

在教育扶贫方面,岳西县健全资助补助政策,扩大教育扶贫覆盖面,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将县外就读建档立卡贫困生纳入资助对象,四年共兑现教育扶贫资金2.3018亿元,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辍学率为零。“女儿上高中时,每学年有2000元的补助,考上大学那年,享受到2000元的‘雨露计划’资助,每年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家里基本不需要掏多少钱。儿子在学校住宿,每年有1000元的住宿生生活补助,中午还能吃上一顿政府补贴的营养餐。”黄尾镇平等村贫困户汪秀对两个孩子读书享受到的教育扶贫政策如数家珍。


(通讯员 徐进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