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王国庆,是市京话艺术剧院副院长。今年,他即将退休。回顾过去,他把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戏曲,也见证了戏曲从繁荣到低迷再到现在复兴的发展历程。
1959年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那一天,王国庆出生在安庆。父母欢天喜地,当即为他取名“国庆”,希望他能“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这让10月1日这一天在王国庆的一生中有了独特的意义。“从小,我就有个梦想,在10月1日这一天到首都北京,与祖国一起庆生。”王国庆说,这个梦想在几年前得以实现。那一天,他早早地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内心特别激动,祝福我们的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王国庆说。
王国庆的父亲是安庆市京剧团的一位琴师。从小耳濡目染,使得他喜欢上京剧,并立志要继承父亲的事业。天分和努力让他在1977年顺利考入安庆市京剧团。“那个时候戏曲繁荣,听戏的人多,唱戏的也多,京剧团特别难考。”王国庆说,他入团时京剧团实力很强,有一个30多人的青年队,他便是青年队里的一员。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传统戏曲在市场上有些低迷。“因为无戏可演,工资很低,很多人都出走了,再也没回来。”王国庆也出走了一段时间,但因为对京剧的热爱,他又回到了剧团,并在1987年获得了“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安徽选拔赛优秀演员奖”。随后,京剧团在2005年、2010年经历两次改革后,变成现在的安庆市京话艺术剧院。
最近几年,在振兴传统戏曲的大潮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等文件,建立健全资金支持、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从2013年起我市每年设立2000万元文化强市资金并主要用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每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按照每场戏曲演出县域1万元、市区2万元、市外5万元、境外1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机制。一批又一批政策向戏曲倾斜,一批又一批资金支持向戏曲集聚,让京话艺术剧院慢慢走上了一条复兴之路。
王国庆说,剧院现在一年有100多场演出,经常送戏到基层,下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我虽然上台少,但每场都跟着,尽管很辛苦,但看到台下那么多观众,就很快乐。”说起现在的工作,王国庆说,党和政府很支持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这让戏曲人倍感振奋,也对戏曲艺术的振兴繁荣充满信心。
今年,王国庆就将退休。王国庆说,退休后,他还要坚守在剧院,尽己所能,为培养下一代戏曲人才发挥余热,“为戏曲艺术燃烧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