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太湖县2200亩红心猕猴桃陆续开园采摘,丰收在望,预计产量将达到120多万斤,产值可达1200多万元。
8月28日,是城西乡凉亭村红心猕猴桃基地正式开园采摘的日子。记者在果园里看到,当地村民正在喜摘鲜桃,漫山欢声笑语。
“自从这个猕猴桃基地建起来以后,我们本地人就在这里做工,干些除草、防虫、修枝、摘果之类的农活,一年收入也有一两万块钱。”正在摘桃的凉亭村王家大屋村民王娇娥、王水枝高兴的对笔者说。
“我们这些做奶奶的把孙子送到学校里去上学,回来后就按照基地的统一安排,在家门口进园做事,干活也不太累,既能够照顾家又能带好小孩,更开心的是还能挣些零花钱。这真是一件叫老百姓都称赞的大好事。”
“况且,这个地方以前叫做荒岭冲,杂草丛生,几乎一钱不值,种些杂粮,效益也不高,祖祖辈辈就一直这么延续着。山冲里的田地,由于大量的村民外出务工,荒废的越来越多。如果拿以前来说,这些田地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口粮田,到处种得绿油油的。”六十多岁的王大叔谈起这些往事,看到满园的猕猴桃情不自禁地告诉笔者。
“如今,自打四年前吴义方在这里发展猕猴桃,广大村民无不纷纷支持,自愿拿出自家的田地、荒山承包给他,每亩承包租金400多元,老百姓既有租金收入,又有务工收入,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葱绿的金山银山,迎来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采访中,据基地负责人吴义方介绍,在当地乡村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自2017年开始陆续在这里分期种植猕猴桃,果园已累计达475亩。其中,今年共有100多亩进入挂果盛期,预计可采摘鲜果6万多斤。而且,在种植实用技术上有了新的尝试,剪花疏果,相比去年,显得个头更大,大的均重已有120多克,增重了将近50%。尽管看起来,挂果数量减少了,但鲜果的产量却增加了不少。
站在山岗,放眼远望,成熟的桃园处处翠绿如茵,架下成串的猕猴桃缀满枝头,夏日的阳光透过桃叶缝隙,映照在毛茸茸的鲜桃上,显得格外饱满、晶莹。现场品尝,甜润入心,十分爽口。
还有那今年新发展的猕猴桃,藤枝长势正旺,沿着搭好的支架,顺势而上,孕育着一片片盎然的勃勃生机;还有那一米多高的藤架下,淳朴勤劳的村民正在绿荫荫的园内,提着篮子,开心地采摘鲜果,共享着丰收的喜悦,分享着特色农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之路上带来的红利。
还有那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忙着装框、选果、运送,打破了往日寂静的山岗,洒下了甜蜜温馨的欢笑。
这喜悦、这红利、这欢笑,无不来自于创业者的艰辛,无不来自于奋斗者的成功。
2009年,怀揣着一腔热血和现实梦想的创业青年吴义方,大学毕业后带着在汇源果汁公司工作所学到的技术,毅然回到家乡,报效家乡,在崇山峻岭的北中镇玉珠村上罗塆开始开发山场试种高山生态猕猴桃,成为我县发展猕猴桃的“第一人”和“拓荒者”。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十多年来,在得到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的极大关心和尽心支持下,吴义方逐步将猕猴桃这一特色种子推广应用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基层、最前沿,并以皖源汇农林果公司为龙头、以红心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为支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辐射到北中、牛镇、汤泉、小池、城西、晋熙、天华等7个乡镇11个村17片以及岳西、金寨等地,面积达4500多亩,今年成熟挂果面积已达2200亩,为有效带动老百姓脱贫增收真正发挥了强有力的龙头作用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去年一共带动了375户贫困户常年在各个基地就近就业,年人均工资达1.6万余元,全年发放农民工工资600多万元。今后,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并建立畅通的产品销售平台,努力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尽力形成我县的一大品牌产业,带动全县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安徽皖源汇农林果公司总经理吴义方满怀信心地说。
随着全县猕猴桃产业的逐步发展,在吴义方这位引领者的影响和带动下,像大石乡猕迷甜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三年前发展260亩猕猴桃也正在陆续挂果,产生助力脱贫效益;蚌埠客商在小池镇银山村以九九生态农业为龙头,带领老百姓发展猕猴桃园400多亩……
如今,在太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猕猴桃产业也因此成为全县在“决战脱贫攻坚”这个战场上的一大特色主导产业,成为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大道上的一盏明亮航灯。 (通讯员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