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望江县凉泉乡:“大棚经济”托起的致富梦

时间:2020-07-14 10:37:44 | 来源:中安在线

走进绿油油的田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丰收之地,有大棚里的草莓、网架下的无花果、硕果累累的贝母。远远望去地头上人头攒动,几个人正忙着在地里收贝母,边帮大家装袋子边和大家开着玩笑的就是胡友霞。她是永达农业合作社的主要管理员,个头不高,身材看起来甚至还有些臃肿,但干起活来风风火火,她吃过苦、受过累,却在脱贫致富路上勇往前进;几年来,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怕吃苦的精神,合作社老板将庄园所有打理的事全权托付于她。她以“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为目标,敢闯敢试,以“产业+基地+农户”的致富路径。几年的时间,她盘活了湖滨村胜利组农民闲置多年的土地,运用现代科技购销、加工、批发,引导湖滨村贝母行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有力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一起奔赴小康,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除穷根:勤劳促脱贫

家住凉泉乡湖滨村胜利胡屋组胡友霞,家中4口人,老公名叫胡国良,精神残疾二级。还有一双儿女,建档立卡之前女儿胡瑶大学在读,儿子胡志军在读高中。家里负担全部压在了胡友霞的身上,胡友霞本就是勤劳之人,以前家庭收入一直都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家里虽然有4个人,但主要来源还是胡友霞务农收入,随着农业经济的下滑以及靠天收的弊端,生活越来越困难,日子过的很是艰难。

看着别人家外出务工人员变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胡友霞没有沮丧,她在寻找一种又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法人两全之路。既然老公不能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的来源,胡友霞毅然上前顶起了家庭的梁柱,更何况现实不允许她消沉,只是苦于发展门路少,致富路上甚是渺茫。2014年事情有了转机,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了全国各地,经过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程序,胡友霞家庭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燃了她致富改善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经过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沟通、启发,她答应到永达合作社一试,刚开始她并不是很适应,但是万事开头难,没有经验,没有技术,胡友霞刚开始打起了退堂鼓。那段时间她被调到各市场调查,自己也多次去了外地学习和培训。后来通过多渠道考察了解,永达贝母种植发展前景很好,同年,因为老板的信任,以及胡友霞的一股韧劲和勤劳肯干。庄园里种植产业越来越顺,庄园的收益增加了,除基本工资以外老板还每年给予胡友霞3-5万元不等的奖励。这样下来胡友霞的家庭收入也数年倍增。

抢商机:土地扩大促创收

近几年,湖滨村农业发展迅速,独特的环境和地理资源优势孕育了永达特色农副产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胡友霞帮助永达农业合作社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千余亩,同时利用流转来的土地建立了贝母种植基地、贝母加工基地、大棚草莓基地、无花果基地等,盘活了农民闲置多年的耕种土地,为附近贫困人口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吸收几十名贫困人员进合作社就业,让这些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现在的贝母每一年都有固定的销路,大大提高了的经济收入,为屋场甚至湖滨村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得到党和政府的帮扶,胡友霞心怀感激,他不等、不靠、不要,胡友霞还积极想办法多种途径赚钱补贴家用。每年均种植蔬菜两亩,水稻2亩。“人一定要勤劳,自己不勤劳政策再好也不起作用,有党和政府的帮扶,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胡友霞说。

面对党和政府这么好的政策,胡友霞没有“等、要、靠”,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劳和一颗坚定的脱贫心,走出了一条脱贫路。实现脱贫,除了政府的帮扶外,更重要的是靠贫困群众自身激活、自我创造、自力更生。拼搏、创新、勤劳,才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